這是一部比我媽還老的片子,《迷魂記》,1958年上映。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052357/

導演:阿福雷‧希區考克,主演:詹姆士‧史都華、金露華

希區考克的電影有一些後來因為過於經典又被重新翻拍,而本片雖然在200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懸疑電影,但目前為止並沒有重新翻拍的紀錄。

(一)、小車聚焦

為什麼叫做Vertigo呢? 最普遍、最廣泛被接受的說法─在維基百科上可以查得到(也摘自維機百科「迷魂記」)─是希區考克「利用了大量的小車聚焦(鏡頭360度旋轉)的攝影手法去展現史考提的恐高症,因此這種手法也被稱為『眩暈效果』。」

電影中出現好幾次以下這種動圖:

畫面上的確看起來有種揉合怪異、詭異、黑色幽默的氣質,主角Scottie 的一顆頭浮在畫面中,背景的顏色時而發出紅光、紫光,有時還有藍光、綠光,接著不斷旋轉,如果你像我都是在午夜時分看電影的話,那我想希區考克的目的就達成了。這種造成觀眾昏眩症(Vertigo)的技巧後來比較少見於電影(多採用於卡通,小朋友頗愛),大部分導演如果想要創造主角「萬箭穿心、受到心靈打擊、昏眩」的感受,大部分都採用背景柔焦、鏡頭迅速拉遠,彷彿孤立主角的方式來拍攝,但是有個著名的例子仍採用這種旋轉的方式來拍片:

 

直接從 2:00 開始看。鼎鼎大名的嘎姐在MV中用了小車聚焦這一招。

(二)、誰真誰假

因為有懼高症、無力再辦案而萌生退意的警官Scottie 受到朋友委託關照他的妻子梅德琳─因為出現幻覺、經常短暫失憶,還愈趨相信自己就是先祖母Carlotta再世。沒想到Scottie 竟然在關照和跟蹤期間愛上了梅德琳,但也發現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真相。

這個故事厲害在於重心的轉移。好的懸疑故事在真像完全沒有揭露之前,總會將觀眾的注意力放在一個完全部相關的人物身上,這就是片中陰魂不散的Carlota Valdes 鬼魂。至於爛的懸疑故事通常故事還沒講十分鐘大家就猜到反派角色的陰謀或者好人假死等等。

Carlotta Valdes 的確有這幅畫,但至於真實世界有沒有這個人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Scottie沒有放手一搏追到鐘塔、進而發現了梅德琳的秘密,那整部片將被Carlotta的鬼魂和梅德琳看似夢囈的呢喃給帶過。金露華在舊金山這座大城市中東飄西盪,像亡魂般在大街上尋找阿祖曾經住過的家、曾經走過的街、梳著她遺像中的髮型,還戴上她遺留的項鍊....縱使最後的真相是一切都是為陰謀而準備的演技,這種對於亡者的思念或許會將整部電影變成另一部心理學作品(如同Psycho《驚魂記》),用來探討夢境、現實或者亡靈崇拜。

(三)、落水美女和D. H. Lawrence

先介紹一下D. H. Lawrence 這位大作家。

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和「阿拉伯的勞倫斯」沒有關係(剛開始我以為是同一個人)。

著名作品包括《查特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因為充滿情慾和肉色的內容,一度成為禁書。

其他詩篇和劇本作品等等請參考以下網站:維基Wiki

我在文學院二年級時沒有福氣把整本《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全部看完,Norton Anthology English Literature 好像收錄了這本書的內容,想看的人不一定要買,這邊有線上的版本:The Literature Network

我讀的作品是他寫的兩篇散文:《芬芳如菊》(The Odour of Chrysanthemum)、《馬商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he Horse Dealer),今天的重點在於後者

該短篇故事的大意是自從父親(一位馬商)過世後,梅貝兒和三位粗魯不文的哥哥終於走到分道揚鑣這一步了。長期遭受哥哥們冷嘲熱諷、不受關愛,再加上被戲稱外表「有如鬥牛犬」,梅貝兒並沒有多少自信心,更不用提結婚了。喪禮過後,她第一件事情便是去探望母親的墳墓。那是個天氣陰沉濕冷的午後,福格森醫生看到梅貝兒離開墓園後竟然沉到池塘裡,情急之下,他也跟著跳進池塘將她救起。故事便在男女到底愛不愛對方、最後高唱We Found Love 中結束。

現在請回頭看看Vertigo 這部電影。

金露華在戲中的名字叫做Magdeline 梅德琳;《馬商的女兒》女主角叫Mabel。

詹姆士‧史都華在戲中的名字叫做John Scottie Fugerson;《馬商的女兒》男主角叫Jack Fugersson。

金露華跳到水裡;Mabel 跳到池塘裡。

Scottie 救了女主角;醫生也是。

是的,這種戲碼很常見─不過就是英雄舊美─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巧合過多就不再只是巧合,況且,電影永遠離不開文學。

關於電影中的文學可以分成下列幾種:(以下文學皆指小說類 fiction)

1) 小說→電影。從經典小說如珍奧斯汀的《理性與感性》、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那》,近代小說托爾金《魔戒三部曲》,到現代小說如安妮‧普露《斷背山》、蘇菲雅‧金索拉《購物狂的異想世界》,這些全部都是。小說不一定暢銷,但拍成電影後,平裝本的書多辦會賣得很好。但也有超級受歡迎的小說如《飢餓遊戲三部曲》、《分歧者》等未拍先轟動。

2) 電影→小說。其實我滿佩服將電影寫成小說的作家。這種改編形式我在wiki上真的找到一個專有名詞,novelisation。這類作品在連結中,舉例如《星際大戰》、《The Spy Who Loved Me》。我會將《博物館驚魂夜》歸到這個領域中─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

3) 電影中的文學。這我稱為電影中的雙關語(the puns in the films),例如:本篇Vertigo 我舉例的,其他如《殭屍哪有那麼帥》(Warm Bodies, 2013)中引用了莎翁《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尤其是陽台那一景;《破處女王》(Easy A, 2010)中引用了霍桑《紅字》(The Scarlet Letter);還有《珍愛泉源》(La source des femmes, 2011)中引用了古希臘喜劇《蘿西特塔》(Lysistrata,筆者自譯)。

4) 文學中的電影。我定義為「在小說類(fiction)作品中引用真實電影的情結」,這類例子更少,而且很難舉。我可以舉一個,史蒂格‧拉森《千禧年三部曲之二:玩火的女孩》(Millennium-serien: 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中曾經提及愛莉卡‧貝曼(Erika Berger) 因為電影Stockholmsnatt 結識了保羅‧羅貝多(Paolo Roberto)。書的內容是虛構的,愛莉卡‧貝曼這個人是虛構的,但電影和保羅‧羅貝多都是真實的。

5) 希臘神話類。你可以不同意我將希臘神話獨立成為一個種類。我的原因是神話的文字版本眾多紛紜,可以因為其幾千年來被人們借重於文學作品中而歸類到文學類,但更根本的分類我認為應該是人類社會學或心理學。這類電影就不多舉了:《波西結克森系列》、《海克力士》(Hercules, 2014)、《怒戰天神》(Wrath of the Titans, 2012);《神鬼奇航:世界的盡頭》中的海神女妖Calypso也是出自希臘神話。

也許本篇的電影《迷魂記》金露華落水的那一幕不一定出自於D. H. Lawrence 的作品,但即使不是,也無損電影和文學的關係。

文學其實沒有那麼難懂,重要的是當文學活過來時,它可以現身在何方。而電影其實也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一個劇本能夠讓人留念一定有某種程度的文學或者社會意涵當基底。

留盞燈給守夜人,電影午夜時分準時開播。


 

PS. 如果有人有興趣看我針對D. H. Lawrence 《芬芳如菊》、《馬商的女兒》寫的比較,請看這裡

arrow
arrow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