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看犯罪法庭類型的節目或書嗎?

我很喜歡。犯罪法庭和推理小說可不一樣,儘管兩者在時代演變上的確一脈相承。早期的警界、司法界經常由醫生(通常包辦一切,家醫、病理研究、外科手術和屍體解剖)輔佐在側,看看夏洛客‧福爾摩斯和他的好搭檔華生醫生就知道了,不過我想蘇格蘭警場的驗屍官應該會不太喜歡華生醫生這號人物。談到醫生探案,就不能不提宋戴克醫生,Richard Austin Freeman 寫的《宋戴克醫師名案集》The Famous cases of Dr. Thorndyke 有興趣的人自己可以去看。

重要推理始祖愛倫坡創造了一位杜彭警官(Director Dupin,或譯「杜邦」)後,美國開始產生了各式各樣為了犯罪辦案的偵探;這些偵探的形象已經和福爾摩斯大大不同,而由於美國工業和城市現代化,需要更有系統的警察制度,這些辦案的角色往往由某案的警長負責。這些警探有些已經退休,或者曾經因為私人因素在警場生涯中留下汙點,但也有些好端端的仍在執法,有關更多的警長探案可以看這篇文章。除了警長,有時律師也是個很好的探案角色,E.S. 賈德納撰寫的著名系列「梅森探案」,如《蠟燭奇案》、《蘇菲雅之謎》,梅森本身就是一名法庭律師。

回到電視電影作品。在此我必須承認因為才疏學淺無法完全詳述盡這些犯罪影集,所以我要引用這段文字:

------------

第一波來自大眾文學界:造勢者包括傑佛瑞‧狄佛、派翠西亞‧康薇爾、凱倫‧史勞特(Karin Slaughter),當然,還有凱絲‧萊克斯。接著就是電視圈:這自然要歸功於大爆冷門,吸引數百萬觀眾的黑馬影集『CSI 犯罪現場』。於是一時間,像『鐵證懸案』(Cold Case)、『失蹤時克』(Without a trace)等影及陸續出線,電視上到處可見法庭科學。雖然說,早在七○年代就有類似『法醫昆西』(Quincy M.E.) 這類影集,但今日法庭科學的發展與影集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除了上述穎及外,還有『Crossing Jordan』、『DaVinci's Inquest』和『Autopsy』。於是電視上到處是科學家在解剖、觀察微物證據、模你犯罪現場並解決案件。然後,影集『尋骨線索』(Bones)也出爐了。

------------

這段文字摘自凱絲‧萊克絲《人骨密碼》(Break no Bones, 皇冠出版)的後記。有趣的事情是,這本書並不是今天要討論的電影《人骨拼圖》前身,是作者本身的經歷。書中的探案主角唐普蘭絲不是警探也不是私家偵探,而是一名貨真價實的法醫,一如作者本身也是。由專業人士所寫的微物犯罪偵查感覺特別真實,風格和古典推理(如福爾摩斯系列、白羅系列)、近代犯罪完全不同。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145681/,導演:菲利浦‧諾伊斯

這部片大概是我十年前看的。能夠看到年輕時的安潔莉娜‧裘莉卸下古墓奇兵的裝扮、穿上警察制服總覺得很新鮮,她和丹佐‧華盛頓搭配起來還不錯,頗有紐約警察的味道(你總不會說他們看起來像德州騎警或蒙大拿州的牧羊人警察─你們懂的)。

重案神探林肯警官因公受傷後,就只能癱在床上,雖然說這種事情有點離奇過頭了─他哪來的錢可以二十四小時有看護、有獨立套房的? 不過就看在他熱心辦案好了,不追究。對了,提到看護,注意看的話,這名看護就是那時候尚未成名的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她在2004年《終極殺陣:計程車女王》(Taxi)擔綱演出,不過我個人比較欣賞她的《終極假期》(Last Holiday, 2006),溫馨又很幽默。

我最喜歡的部份其實是關於連環兇手留下來的訊息。近年來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大,有很多人支持「連環並且關連」的殺人模式,意及這類兇手在殺人時通常會留下許多相關連的線索,如果辦案人員夠細心(我比較傾向於購有想像力)的話,就能夠連結這些線索並破案。但我認為未來社會將會有更多犯罪朝向無差別、無關連謀殺前進,也許一人犯下多起罪行,但彼此之間的相關性和共通性並不是那麼強。在以往的連環殺人模式中,犯案者通常心懷怨恨或者受到精神病影響,認定某種特徵令他厭惡,所以展開特定殺人模式並留下特定符號以供識別;開膛手傑克連續殺害了二十幾個處女並且摘除她們的子宮、黃道十二宮寄送許多簽名信件等等。但無差別殺人模式則不同,我認為出自於純粹的憤怒和反社會人格可能會造成濫殺行為,但若低調起來,可能為所不欲人知,也就不會有固定特徵。

目前的連環殺手故事都傾向於前者,如果要寫出像後者的內容,可能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吧。書寫犯罪自有其演變史,但也得和社會風氣搭得上線;倘若社會風氣不允許過於駭人或者殘忍的書寫內容流於市面,或者本身刑責嚴厲,或者生活困苦,那麼謀殺、連環殺手的故事要留傳下來恐怕也很困難。許多連環殺手的書籍和電影經常過份強調罪案的兇殘,觀眾何能得知? 端看社會對於這類創作有多大包容。

回到電影討論。探討犯罪的電影若要分類,也可以分成前期和後期,早期當微物跡證尚未流行時,多的是警探以心理層面辦案,輔以「肉眼看得見」的證物和強烈邏輯思考,例子如:《名偵探柯南系列》、《人骨拼圖》,辦案者通常不會親自操作顯微鏡或者DNA質譜儀等科學儀器。另一類是現在非常受歡迎的鑑識科學,參雜許多科學新知,利用血跡、毛髮、唾液等辦案,《CSI》、《循骨線索》等都是,雖然偶爾會將鑑識人員神化,但觀眾熱愛這種既能採證又能拿槍的故事。

不管犯罪的故是被寫成書或者拍成電影、影集,可以確定的是這類內容永遠不會消失,畢竟人永遠可能犯罪。但犯案人人會,能不能將故事合理呈現在大眾眼前,那又是另一回事。無論血跡採證或者親子鑑定有多酷多炫,只要不合邏輯或者劇情結構鬆垮,觀眾一樣不買帳─這可無關時代性。

留盞燈給守夜人,電影午夜時分準時開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犯罪 人骨拼圖 推理小說
    全站熱搜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