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大衛·芬奇,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421715/?ref_=nv_sr_1


 -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

- After a hundred years/No one remembers... -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1

 

關於大衛芬奇執導的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中外的影評、劇情介紹、幕後花絮皆可在IMDb 以及許多的部落格裡找到,在此就不再另外贅述。本片想要討論的主題是個人偶發的一段猜想(speculations)。

[緣起]

一切必須從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以下簡稱庫伯) 這位美國作家開始講起。庫伯是美國境內最早護得國際稱譽的作家,他的著作描寫了美國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葉的人文環境,在眾多作品中,又以《皮襪系列》(the Leatherstockings Tales) 最為著名。

所謂的《皮襪系列》包含了五本書: 獵鹿人(The Deerslayer)、大地英豪(The Last of the Mohicans)、The Pathfinder(探路者)、The Pioneers(先鋒者)、The Prairie(大草原);主題圍繞著生活在美國這塊土地上的印地安人文化傳承、失落、遷徙和死亡、滅族等等。美國在十九世紀時通過了《印第安人遷徙法案》(The Act Indian Removal),迫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原住民搬遷到該河以西,受到此法案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切羅基族(the Cherokees),該族人在冬天時被迫徒步遷徙至今日的喬治亞州,寒冷、飢餓、受傷、生病,保守估計切羅基族人傷亡了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他們與其他族原住民遷徙的路後來就被稱為「淚之路」(the trail of tears)。

《皮襪系列》的主角名叫Natty Bumppo。作者庫伯在該系列中,罕見地並沒有按照主角年齡順序寫書。

 書名 成書年代/故事背景年代 Natty Bumppo 年紀
The Pioneers 1823/1793 70幾歲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6/1757 40幾歲
The Prairie 1804/1804 80幾歲
The Pathfinder 1840/1757年後 緊接著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推估接近50歲
The Deerslayer 1841/1740初 20幾歲

這道是一樁奇特的事情。綜觀現今系列小說,有哪個系列是逆推年齡成書的? 則庫柏為何這樣做?

針對庫伯在《皮襪系列》中逆寫主角年齡這種手法,英國作家 D. H. Lawrence 曾在《美國古典文學探討》(Studies of Classical American Literature)一書中這樣說道:

「他們往回走,從年老回溯至年輕,這就是真正的『美國謎』: 她(指美國)從古老中誕生,長滿皺紋,被裹在舊皮囊中,然後漸漸的蛻去那層舊皮,朝向年輕邁進。這就是美國謎。」

("[T]hey go backwards, from old age to golden youth. That is the true myth of America. She starts old, old, wrinkled and writhing in an old skin. And there is a gradual sloughing of the old skin, towards a new youth. It is the myth of America.")

美國的白人歷史自1687年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大陸後開始。這一派的清教徒堅信自己「正脫離宗教腐敗、社會風氣垂垂老矣的英國」,而他們所堅持的一切理想─不管是克爾文教派的因信稱義,或者啟蒙時期興盛的天賦人權─更使他們有種迫切的使命開創一個全新的新大陸。從最初十七世紀所遺留的殖民地文學不難看出,當時的清教徒心目中篤定美國大陸是他們「新伊甸園」、「新迦南」,而他們便是被上帝或摩西帶領的子民。美國即將因為清教徒移居而從過去陳腐的大陸走向燦爛的新天地。

再一次提醒,這塊他們心中的「陳腐大陸」曾是美洲原住民的樂土。

而這種從老到新的概念在美國大西部拓荒時代又再度上演: 相同的劇情,只不過方向變了,「大西部」才是擁有無限可能的樂土。在這之中犧牲的是原住民、水牛,還有許多無名的中國勞工。

[費茲傑羅]

美國著名二十世紀作家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1896-1940)在1921年出版的小說《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在我看來,便是依據D.H. Lawrence說過的「美國謎」所寫成。

小說裡,故事主角班傑明在出生時便已經大約七十歲左右了,週遭的人驚駭莫名,卻也無可奈何,然而隨著班傑明逐漸長大,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班傑明逐漸擺脫白髮、皺紋和粗糙的嗓子,絲絲活力重新注入他的身軀。而最後,他以嬰兒之姿死去。小說的內容與電影有諸多不同,例如: 班傑明從未被家庭拋棄,他的母親並沒有因為生產而死亡,根本沒有黛西(凱特布蘭琪 飾演)這號人物,班傑明結過婚......

某方面來說,小說所呈現的面貌比起電影還要單調許多,但費茲傑羅又為何創作出班傑明這號返老還童的人物? 他的靈感是什麼?

探討費茲傑羅的生平背景一定不能不提到兩個重要的元素: 爵士年代(The Jazz Age)和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出生於1896年的費茲傑羅親身體驗了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改變的社會風氣: 美國靠著世界大戰致富,軍備、股票和眾多先進發明等等,整體社會對明日未來抱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然而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單一日股市崩盤、重挫、泡沫化,彷彿在所有美國人臉上狠狠的甩了一記耳光,這種種現象促成了《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這本小說,整本書透露著不僅僅是美國失落的世代(the lost of the generation),還有費茲傑羅個人的傷痛,對著社會上日薄崦嵫的樂觀、朝氣無力的揮手道別。

所以《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這本小說究竟是透露著希望,還是某種反諷呢?

刊載於1921年,合訂於《爵士年代》(The Jazz Age)一書中,事實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年代至少比《大亨小傳》還要早了四年之多;對照經濟大蕭條確切的開始年代─1929年─我個人認為費茲傑羅當初撰寫《班》故事時泰半是樂觀,但也許他已經預測到美國即將走入長達十年的失落當中。而現今看來,這個故事倒成了帶點哀傷意味的諷刺;但或許曾經自信的美國人也曾如電影中的班傑明,以為返老還童便等同於開拓新天地,卻忘了世間一切都得付出代價: 班傑明永遠黑髮人送白髮人,死時雖如新生嬰兒,卻再也不記得任何人;而美國則走入了夢想幻滅的十年。

朝陽和暮日,有時就是如此難以分辨;對於班傑明的父親來說,雖已屆黎明,但他已一腳踏入棺材了,誠如美國,狀似繁榮的戰後,其實正不斷流失希望和樂觀。

[註釋]

1*: 投三句摘錄的詩分別為葉慈(W. B. Yeats)《當你年老時》、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百年後》和湯瑪斯(Dylan Thomas)《切莫溫順步入那黑暗中》

arrow
arrow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