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個部落格成立的宗旨是在討論小說文學與改編成電影之間的關係和差異,那不妨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文學和電影之間微妙的平衡吧。

很久以前–其實好像也沒有很久,不過半年多前–我一直覺得我很適合走上純文學的路,不過後來發現我實在好喜歡通俗劇;通俗不等於平庸或者粗俗,但只要能夠博得大眾長期的喜愛,其中必定有什麼玄機,純文學或理論有自己的世界,通俗的劇碼同樣也有自己生存之道。我記得吳念真先生當初在遠流出版阿嘉莎・克里斯蒂的一系列推理小說時,曾在序言裡寫道:「通俗是一種力量」,是的,就是這種力量,即使通俗不一定完美,但依然可以成為經典。

我承認其實我最喜歡看的電影就是爽片類:從超愛搞大爆炸的麥靠杯《變形金剛》系列到永遠都不會死的伊森杭特探員《不可能的任務》,還有子彈齊飛的犯罪類型電影,我每次進電影院看這類「砰砰砰」類型的電影都覺得很過癮,晚上做夢還會夢到飛車追逐。而自從開啟了這個部落格之後,我更喜歡比較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這類型的電影迷人的不得了,而且自此開創了好萊塢的另一種生態(或者說,解救了題材荒),但效果如何大概就和股市一樣有賺有賠,這到底怎麼說呢?

如果真的要算的話,格林兄弟寫的童話大概是史上第一個從文字被改編成電影的案例(白雪公主),其二才是安徒生吧(小美人魚、醜小鴨),但撇開這兩位已經作古的老人家,距離大家最近代也最有名的當屬《魔戒》、《哈利波特》*才對,其他相當著名的例子當然還包括了《福爾摩斯》、《007》和《教父》,兩者也是影史上不敗的經典。網路上都有銷售數字,我就不在此贅述以上的電影有多成功,而有了這個它們做為教科書模範,片商也開始大膽搜羅暢銷青少年小說,系列小說從《暮光之城》到《飢餓遊戲》、《迷宮戰場》和《分歧者》,單獨成冊的除了世界名著改編,還有《辣妹過招》、《控制》(點我看本館影評)、《別相信任何人》、《達文西密碼》還有我個人喜愛的《天使與魔鬼》,然後呢?把他們全部都搬上大銀幕啦。

*先有電影才出了周邊的小說以及漫畫改編,如:《星際大戰》、《蝙蝠俠》、《復仇者聯盟》不在本篇討論列。

但真的是每部小說都能搬上大銀幕嗎?

來看看比較失敗的例子吧。什麼是比較失敗的例子嗎?如果是單側小說,我可以給你《宿主》,你要把《波特萊爾大冒險》也算進去我也可以同意,至於系列小說失敗的例子⋯⋯well 就像《世界電影》雜誌這篇的經典名句:「你為什麼不回來?」,續集呢?不見了!《獵殺第四行者》、《光明追捕手:黑暗紀元》、《黃金羅盤》、《吸血鬼學院》、《向達倫大冒險:鬼不理的助手》,這幾部名列我心中最遺憾但也最不意外的「下邊沒有了」電影。(我覺得《波西傑克森》也快要登上這個排行榜惹)

(是說如果《黃金羅盤》拍第二集我也不會去看啦)

所以是什麼讓劇組和電影公司決定一個故事是否可以進電影院?進了電影院後,是什麼決定了有沒有續集?

不知道大家對「明基華文電影小說獎」這個徵文比賽熟不熟,不熟的人點這裡進去看比賽宗旨。第一屆在點評時,很難得的有評審們的開場白:

「小野表示⋯⋯他用不同於平時 讀小說的心情去讀入圍作品,有一種是小說很棒,但變成電影很難。有的是,故事情節結構本身就已經很像電影。他相信,人物鮮明就會好改──黃春明小說容易改 編成電影,訣竅就在於小說裡頭的人物個性明顯。」

這篇開場白(點我)當然不是只有小野一個人喃喃自語,原文很長,但對於「電影小說」或者「適合拍成電影的小說」有著清晰的描述,回頭來看我一開始舉的那些電影,當初原作者在創作時也不可能預知今日的改編,也無從得知他們創作的宗旨是電影小說,但好的故事和電影最基本的核心其實殊途同源–文字或拍攝技巧、強烈鮮明的角色人格、挑戰讀者認知、不說教,如果我再加個起承轉合就很像是國小作文課時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指令了;很簡單但大部份的人都做不到,不然我們也不用一直因為題材荒而拿小說來改編成電影了。

你可以告訴我妙麗和榮恩的性格有什麼不同嗎?講到凱妮斯・艾佛丁(Katniss Everdeen)你第一個想到什麼?愛德華・庫倫和一般的吸血鬼有什麼不一樣?如果你問十個人有超過五個人答得出來,那就表示不管是小說還是商業行銷都成功了。

而且真的不用貪心,在一個故事裡又想要外星人又要吸血鬼,最好還要再加上南北戰爭第三次世界秘密大戰,男主角女主角結婚然後雙雙外遇,最後再來個終極暗殺,父子相驗DNA然後發現狼人才是爸爸,結果這一切都是阿扁的陰謀,現實當然沒有這麼複雜,不過通常希望故事可以既A又B還要C+D的很難兼顧彼此,拍成單一電影刪減太多,拍成影集又嫌歹戲善拖棚。

當我終於第一次拜讀《杜鵑的呼喚》時,我抱著很高的期待。我那時候很希望可以看見J.K.羅琳在結束《哈利波特》系列之後能夠轉往完全不同領域的文學發展,再加上大多數書評人給了這本「懸疑推理」相當正面的評價,我便假定又有一位新星要加入諸如克莉絲蒂、島田莊司、賽兒絲等先輩中了。

先講我個人認為優秀的地方好了。《杜鵑的呼喚》展現了羅琳優秀的文字能力,在描寫主要角色上活靈活現,我很享受她個人的文字魅力。但我不得不說我並不欣賞她的「推理懸疑」部分;嚴格說起來,這本書並不能算是完全的推理,一來過度聚焦於當家偵探史崔克的過去背景、感情糾葛,以及可愛機靈的助手羅蘋,導致整本書經常在破案方面毫無節奏可言。二來我認為如果史崔克系列的探案小說「想要揭露倫敦或者現代社會中殘忍、現實、骯髒」的一面,我個人覺得太過於隱晦,無從得知她想要諷喻的是倫敦,或是一般大種社會,況且這對於剛開發出此系列小說的羅琳來說是很危險的一步:到底這系列的小說是想躋身推理界呢?還是想當現代的狄更斯?如果是前者,那以《杜鵑的呼喚》和《抽絲剝繭》的表現來看,我得說我的腦海裡有更優秀的名單,如果是後者,除了狄更斯,我們還有《官場現形記》、《千禧年系列》等。

當然,獨腿偵探史崔克現在也才出到第二集,後續如何也只能等了。所以,你問我:《杜鵑的呼喚》適合拍成電影嗎?

英國《郵報》在去年年底就宣布羅琳的作品《杜鵑的呼喚》將會被BBC改編成影集,如果這系列的小說旨在走狄更斯的路線,我覺得頗有看頭,但若是發展懸疑謎團⋯⋯它有可能打敗大眾對CSI、NCIS等犯罪影集嗎?

好角色,好的開場,但不要貪心,一次講一個故事就好,哈利波特的主旨是「愛」,飢餓遊戲的主旨是珍妮佛勞倫斯–我是說mocking jay,暮光之城的主旨是「血淋淋的愛」,分歧者的主旨是「勇敢」,那杜鵑的呼喚是什麼?史崔克還是狄更斯?我也很想知道。

arrow
arrow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