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交大外文105級畢業公演:::::The" class="redactor-linkify-object">https://www.facebook.com/nctufl105/photos/a.862933... Matchmaker 《緣來愛上你》時間:12/25 (五) 19:30 & 12/26 (六) 14:30地點:交通大學中正堂免費索票資訊將在近期釋出,密切關注!!官方網站:http://nctufl105drama.pixnet.net/blog

由<a< a=""> href="交大外文105級畢業公演《緣來愛上你》貼上了 <a">https://www.facebook.com/nctufl105/">交大外文105級畢業公演《... href="https://www.facebook.com/nctufl105/photos/a.862933607137212.1073741827.860538560710050/863053647125208/?type=3">2015年11月8日

 

[前言]

來談一點背景。真怕一個不小心就透露我的年齡哈哈。我記得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交大有兩大新生活動的傳統;一個是最近三年才興起的青春盃合唱比賽(話說,也不知道有沒有辦法撐個十年呵呵),有機會再講這個,另一個就是抓馬盃。什麼是抓馬嗎?其實抓馬就是戲劇drama的諧音,所以每一屆的海報都長得像馬,還好不是馬英九的馬,但總之草泥馬還是馬頭先生的梗也沒少過。

為什麼要講抓馬盃呢?反正在進入正題之前真心奉勸各位大一新生,如果你不討厭班上的同學,他們看起來也不到牛鬼蛇神的境界,那系上可以讓大家聚在一起的活動真的多多撥空參加。當年大一的抓馬盃我就是錯過了,現在想起來真心覺得好可惜,到了大四,誰是真正有能力、誰是真心對同學好都會看得特別清楚,因為過了四年,會為了陌生人而裝出來的bullshit都會被消磨殆盡,但當你看到同學的好,通常也意味著你們已經走上不同的路,要勞燕分飛了。話題拉回來,我那時候看著其他同學在舞台上爭奇鬥豔,嬉笑怒罵,還有通宵做舞台道具等等,便下定決心大四那一年的畢業公演一定要(用力地)參加。

交大外文系是個很小很小的系,就連系館都是一棟看起來很通風的建築物,不過在同一棟系館進進出出四年了,當年大家佔據的大廳來熬夜排戲,現在雖然還是一樣擺著破爛的桌椅,卻換成了不同的人馬。大四了,畢業公演來了。

去年大約是這個時候(十二月)上一屆的學長姊開始討論要交接的事情,那時候的我滿腦子都是合唱團還有出國交換的雜事,但很想要參加畢業公演的念頭還沒忘記。很多事情在起頭時都是悄悄無聲地在進行:美國文學課下課時間辦投票,寫下你想參加的工作組別、投票選總召、成立工作社團,我記得是某天晚上上憲法課程的時候,現任的宣傳組長來找我,問我想擔任導演還是演員(那是我那時候填志願單的答案),我腦袋空空的說我都可以,但我下一學期就要出國去交換了,不知道會不會有影響云云。後來因為我要在捷克待上半年,一定會錯過演員甄選,後來就和吳承縉搭擋當導演。

為什麼想當導演嗎?總覺得如果我這麼喜歡電影,自己還開了個煞有介事的部落格叫守夜人(聽起來多有良心似的哈哈哈哈),參與和影視相關的工作當然就是導演囉,起碼可以和表演藝術扯得上邊,不過最重要的是當初一直想回到系上,利用最後的機會和同學多多相處。我真的很慶幸可以回到外文系,畢業前瘋一場。

今年上演的戲是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 (Thorton Wilder) 的八點檔闔家歡樂大團圓戲 The Matchmaker,根據系上的建國教授表示,最初的中譯版因為年代甚早,所以中文版劇名叫做《俏紅娘》,我們幾個幹部在開會挑劇本時,我一聽到這名字下巴差點掉下來,馬上聯想到那時候台灣民風純樸的耳上三公分時期,有一個綜藝節目就叫做《紅娘紅娘我愛你》,專門配對嫁不出去的女生和男生(ME),就是這麼老氣的名字害我差點拒絕它⋯⋯畢竟那時候我滿想要嘗試導演悲劇的。老實說,幸好只有我一個人想演悲劇,我們這一屆的同學要是真的演悲劇,那結果會不會也__就不得而知了,況且,聖誕節當天誰要看懸疑或悲劇啊!

雖然說是我當初沒有想過的喜劇,但身為導演,經過快要三四個月每週超過十六小時的排練大轟炸,漸漸也愛上戲裡的這些小人物,喜劇就是讓觀眾近劇院後開心兩個小時(當然,上演前的宣傳抽獎也是很開心的),但我總覺得真正令人玩味的,其實藏在導戲的過程中;從上個世紀流傳下來的喜劇中發現人們對於「冒險」的定義改變了,對女性該有的形象也不一樣了,但一切的歡笑卻還是依然相同。我在這裡寫下我看部份角色的心得還有導演我個人的想法,希望來看戲的你們,能夠在哈哈哈之餘,感受到更多眼神表情背後的故事。

我就盡量不破梗囉!

I. Dolly Levi Gallagher 李維太太(媒婆/莊馥瑢 飾演)

當我初次讀完劇本之後,我心目中的李維太太形象經歷了頗大的轉變。因為是全戲的焦點,我也沒什麼導戲的經驗,所以會從我看過的電影裡尋找靈感,有點丟臉的是,因為個人品味偏好黑色和犯罪電影,我這輩子看過的喜劇電影屈指可數,所以要我形塑出一個「圓滑、手段高明又能風采迷人」的女性,我心裡第一個女人竟然是老式的龐德女郎,而且還沒有特定哪個演員的版本,這也未免太不及格了。不過既然沒有前例可循,反倒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讓演員和導演都有機會去揣摩和設想。我自己很感激馥瑢總是當那個很有創意和想法的人,從她飾演的方式我覺得好像重新認識了李維太太,發掘這個角色背後的許多層面。

由於我們並沒有將本齣戲的年代背景預設在特定某一年,但原劇作家寫的是他當代–二十世紀–的故事。若設定在二十世紀中(1950年代左右),一個女人如李維太太在戰後的美國生存著:中年,寡居多年,在當時的社會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夠站出來;媒婆這稱號可褒可貶: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者攻於心計,美滿婚事,或者亂點鴛鴦譜,但儘管在情場穿梭自如,回到自己身上,究竟能不能也讓自己幸福快樂呢?縱使在今天,寡居已久的女人在追尋感情上仍然容易被拒絕,但從這齣劇,李維太太的形象卻脫離了這些窠臼,成就了即使在今天都難得見到的事情,簡直走在時代尖端啊。

現在的李維太太讓我直接聯想到綺拉・奈特莉在《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2005) 中透露出來的堅毅和勇敢。不談伊莉莎白和達西之間的誤會,我喜歡最後奈特莉不顧德博小姐(Lady Catherine de Bourg,茱蒂・丹契飾演)的阻撓和威嚇,毅然決然的衝出家門與達西先生會面。這部電影我在十年前第一次看到這裡時,只覺得大快人心,尤其喜歡德博夫人氣瘋的老臉(M夫人對不起),但十年後我常想起來奈特莉為了愛而堅決的神情,看起來簡單也很像連續劇,但現實生活中也沒什麼人能做到。

李維太太的睿智讓我想到另一名女性的角色–《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élie, 2001) 中的艾蜜莉(奧黛莉・朵杜飾演)。個人認為甄選朵杜是飾演艾蜜莉的不二人選,她在電影裡有許多無台詞的鏡頭,靠著她用眼神和動作來表演,我就是因為朵杜靈活的眼睛喜歡上她的。但若要談論李維和艾蜜莉之間的關聯,我認為是女性在生活中給自己添加的生活樂趣:不管是艾蜜莉替自己營造出來的電話亭謎題,還是李維太太說過的「讓金錢如流水般活動」,這都是女人在生活上隱而不宣的趣味,而之所以說這是「女人的」,是因為這類型的趣味在李維太太當時的社會並不被看重,男人主宰的社交場合應該留給更重要的政治、賽馬和經商之道,而《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也才脫離二十世紀不久,事實上,從千禧年之後,這種近乎於「小確幸」的生活樂趣才開始流行起來。李維太太的睿智不只讓她保持活力,也讓她的媒婆生意如活水般流動。

II. Irene Molloy 馬洛伊夫人(女帽店老闆娘/傅彥庭 飾演)

附註:那時候在討論要給馬洛伊夫人的封號時,我竟然還向吳承縉提了一個「霸夫人」的名字,現在想起來可能是因為那陣子在研究《水滸傳》,才會滿腦子一丈青和小旋風這種俠客列傳的名字,哈哈。不過從我會給霸夫人來看,我心目中的馬洛伊應該也不會是什麼黃花大閨秀(至於大閨秀是誰,就請大家進劇院自己瞧瞧囉):和李維太太同為追求自由戀愛的人,她們兩位最大的不同其實在於對婚姻的看法。「婚姻中最大的樂趣是什麼?」馬洛伊夫人的回答竟然「爭吵」,但重點從來就不是爭吵,婚姻也不是手段,而是一切能夠讓她生龍活虎的事物。我另外最好奇的是二十世紀的女帽店:女人們真的會八卦女帽店老闆娘嗎?為什麼?

我看馬洛伊夫人時經常會想到《神探鴛鴦》(Partners In Crime, 2015-) 裡的陶品絲・貝瑞福 (Tuppence Beresford,傑西卡・瑞恩飾演)。這部影集儘管讓克莉絲蒂迷如我失望了,但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冒險」和公演本劇頗為相似:戰後美國的社會經濟復甦,交通技術又大為進步,人們的生活雖然受到諜報、原子彈的威脅,但對於明日的和平卻又充滿希望,馬洛伊夫人和克莉絲蒂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克莉絲蒂另一本冒險型的推理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其地點便發生在一列從伊斯坦堡開往法國佳萊的長途列車,現實生活中,克莉絲蒂也的確曾經搭過這種列車長途旅行,馬洛伊夫人渴望的窗外世界:繁華、充滿冒險和機運,就是當時的女性意識開始抬頭,能夠單獨出門、享受娛樂的一例。

III. Malachi Stack 馬拉凱(凡登先生的助手/莊秉愷 飾演)

馬拉凱這個角色的個性變動最劇烈,而且這並不單只是演員的戲路歷程,角色本人就是一團糟。

我初讀完劇本時其實覺得馬拉凱就是典型的老油條,有點像我小時候的偶像亞森羅蘋那樣懂得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但骨子裡並不壞,餐廳裡錢包一幕更讓我覺得他有俠盜的精神,但是就像我在前言說的,導演並不代表整齣戲,畢竟是人的工作,演員的詮釋其實才是最重要的。莊秉愷並不是亞森羅蘋,所以他詮釋出來的風格最後和我心目中的馬拉凱大異其趣。馬拉凱成了一個歷經人生低潮、挫敗和打擊後,重新出發的更生人,但面對累累的惡習,卻也不改其本性,妥協說出「一次一惡習」這種阿Q的話。如果要說我最喜歡公演中哪個角色的話,我會選馬拉凱,莊秉愷的版本讓我覺得相當有趣味,讓我想到《萬惡高譚市》(Gotham, 2014-)裡面「企鵝人」(Oswald Cobblepot,羅賓洛・泰勒飾演) 在社會底層掙扎生存的模樣,而在終於獲得凡登先生的工作機會後,和惡習搏鬥、努力博得自尊的樣子和《力挽狂瀾》(The Wrestler, 2008)中主要演員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的真實人生頗為相似。

IV. Horace Vandergelder 凡登先生(老頭子/張嘉全 飾演

「就是典型的丈人面孔⋯⋯」

有時候劇本上的描述會限制一點想像力,在劇本上,凡登先生一登場時個性的敘述便是「六十幾歲,脾氣暴躁,品味低下」,然而,飾演這角色的張嘉全後來說道她並不覺得他完全是個壞老頭、糟老頭,脾氣壞到底的人,從他費盡心思要阻擋自己姪女的婚約來看,如果他被表現成一個處處遷怒於人、自私自利的商人,那麼他也難以找到自己的幸福(總不能硬要讓一個討人厭的角色最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吧)。我個人覺得在排練後期發展出凡登先生更深一層的個性:迷人、愛在心口難開和中年人的失落其實需要更多技巧,因為綜觀全劇,其實角色年齡都偏高(意思就是我們都是超齡演出,哈哈),男女主角更是邁入中年之後了,從凡登先生一開始的經商有成、在池塘裡當一條大魚的意氣風發,到後來在紐約狼狽地被耍得團團轉,意味著他除了在找伴侶之外還有中年危機等著他去適應;就像他自己說的,他願意為一點點冒險來花點錢,尋求另一種可能的人生。中年人的成功和失落,我覺得是對一群超齡演出的演員一大挑戰。

若要問我凡登先生和哪部電影很像,我應該會提《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2011) 裡面喬治克隆尼 (George Clooney) 飾演的麥特金 (Matt King) – 面對著紅杏出牆後摔成植物人的太太(欸,不是出牆時從牆上摔下來的)、叛逆的大女兒、家族遺產問題和土地權,喬治克隆尼難得展露了男人年過半百時,在社會面具下的脆弱和徬徨。

(▲請從1:12開始看)

「老媽背著你偷吃。」

然後喬治克隆尼下一秒已經脫掉鞋子然後穿著居家短褲跑出去,不停地跑。

凡登先生,你會不會也想要脫掉鞋子開始跑呢?

順道一提一件有趣的事情,排練時,馥榕曾經建議要不要將凡登先生的姓氏改為曼尼(Money),覺得這樣可以更直接指涉他愛錢的本性,但並沒有被採納。我那時候隱約覺得懷爾頓怎可能隨便取了個這麼拗口的名字,某天晚上大家正為著van Huysen, van Tuyl 這兩個角色名字的念法爭執不休時,我突然想到了,這部戲裡有相當多荷蘭和德國那一帶移民至美國的後代,Vandergelder 必定是將van der Gelder 合在一塊兒了。這個名字在德文有「之於錢」(Of the Money) 的意思,所以其實也算是呼應了馥榕的想法。


我替交大外文能夠在一片理工科系環繞的情況下保持著畢業公演的傳統感到相當慶幸,也很開心能夠在這齣年度重頭戲擔任導演一職。表演藝術在外行人看起來也許簡簡單單,但是為了逗觀眾笑、惹觀眾哭,從短短三秒鐘的微笑到出場後悲傷的情緒還縈繞心頭,這些都是長達半年到一年,每晚辛勤的成果。這篇文章只是帶你們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但不管各位有沒有看懂或認同,我都衷心希望觀眾在12/25、12/26 兩天任一場次的表演中,可以和我們盡情歡笑;《緣來愛上你》歡迎你前來尋找你自己的冒險和愛情!

============================

12月25日(五)晚間七點半

12月26日(六)下午兩點半

交大中正堂《緣來愛上你》(The Matchmaker) 憑免費票進場!

arrow
arrow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