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真心覺得內容農場:

1) 是有史以來最貼切的名字。你都可以在腦海裡想像有如麥當勞養六隻腳的雞,然後一隻隻割下來炸一炸再端到你面前。內容農場專養大片段落拼湊的文章,需要時這邊剪一剪那邊貼一貼,voilà 可以發文了。

2) 他媽的有夠難以避免淪陷的命運。

有時候我承認自己也很想寫《都在嗑毒的五部超讚電影》《血光四射的十部經典好戲》因為真的不用思考,連google名單都不必,我只要躺著吃洋芋片就可以打完,可是這種東西充其量也不過是幫助作者整理資訊而已;想討論謀殺,卻礙於沒有足夠的database? 沒問題,內容農場給你一點概念和提示,但麥當勞依然是麥當勞,不會變得多健康。

我依然沒有時間可以寫完我偉大的反烏托邦社運文章,所以還是來閒聊那天寫作業時突然有的心得好了。前面提到的內容農場就是我每次忙碌或卡關時就會自怨自艾的話,就像現在我多希望我是、又不是內容文章的作者,因為我真的很忙。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903747/?ref_=rvi_tt,導演:Vince Gilligan

這篇會比較像是筆記(我發現如果我不趕快把一些thought記下來就會和台灣雲豹一樣絕跡 😂)。《絕命毒師》(以下簡稱《毒》)這部影集已經完結了,但我現在才看到第二季而已,我也只會寫前兩季。我知道很多人都推薦所有《夢魘殺魔》(以下簡稱《魘》)迷都要再接著看這部(一句話把所有粉絲歸在同一類),但就像我之前說的,相信你的直覺和品味,很多人都覺得好看的不一定好看。以我目前看到的狀況,我會說我頗期待接下來的劇情;有一些剪片的手法和角色特寫內心鏡頭我都覺得滿不錯的。如果你把《魘》前兩季的影片再溫習一遍,你會發現2008~2010年拍出來的犯罪型(謀殺)影集步調都會慢一些,語速和劇情的鋪陳也是,甚至還會出現一些秘而不宣的默片結尾,都算是近十年前的特色。現在被《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神盾局特工》或者《新世紀福爾摩斯》養大的電視劇迷可能會不習慣吧。

(默片結尾:相較於現在熱門的影集習慣將片子檢在最懸疑的那一剎那,例如:主角一回頭發現一隻殭屍朝他撲過來然後他像小女生那樣尖叫、卡車失控衝出去掉到山谷裡,十年前的《毒》有許多結尾的伏筆多達十五秒,沒有旁白或台詞,只有動作)

今天想討論的是Walter White 這個角色在《毒》(Breaking Bad, 2008-2013)前兩季的形象和中年危機。

我想從本齣劇的戲劇張力和觀眾喜愛程度來討論。IMDb上的評分是9.5/10(嚇死人,竟然比我的摯愛Dexter還高),爛番茄的是95%,當然這有可能是後續的影迷紛紛回頭把分數衝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影集一定有什麼觸動了粉絲的心(包括我)。就拿我個人來說,影集要能夠吸引我並讓我鍥而不捨地繼續看下去,除了第一集的前十分鐘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角色的內心衝突和矛盾。

我無意拿磚塊文學理論課本來砸死各位讀者,不過讓我提點兩個詞就好:「古典悲劇理論」和「成長小說」。以前提過古希臘時期的風格是「悲劇源自於錯誤(harmatia),而非道德瑕疵(moral fallacy)」,而至於成長小說(Bildungsrom),這個字源自於德文,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後衍生的詞彙,意指小說的人物經過一連串試煉之後有所頓悟和成長,脫胎換骨的故事;你會發現很多YA電影都走這個風格,不過當年的維特就是少年,所以也沒啥好驚訝的。

我喜愛的《魘》便是適用於前面兩個詞的影視代表:源自於錯誤–Dexter在小時候目睹母親被活生生肢解,而整整八季就是在講他如何和心魔(the dark passenger)打交道最後妻離子散,血盆洗手後在異國孤老一生的結局,我們看到他的困惑、掙扎和自我懷疑,以及他的抗爭和救贖,優秀的演員如Michael C. Hall 將Dexter的所有矛盾詮釋得恰到好處,這也是戲劇最大的張力,讓觀眾一起體驗他的心路歷程。雖然最後帶給了觀眾無限的遺憾,但Dexter 成長了,也解脫了。

>>還沒讀過《夢魘殺魔》的分析?看這裡

縱然很多人會評論《毒》在第二季的表現頗為沈悶或繁冗,但我想這兩季很成功的替Walter White打造出一個經歷掙扎和絕望的形象。犯罪類型的影視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成功讓觀眾同情主角,甚至贊同主角的思維和決定,如果不能,那就還是收一收回家吧。不管是利用家庭羈絆、同袍愛還是精神傷害,如何在犯案時師出有名,其實有一定的難度,觀眾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從這把尺也可以看出不同國家或族群在不同年代製作的道德標準為何,個人覺得美國向來都偏好利用家庭溫暖來當籌碼,或最後的防線,這不只是在《魘》或《毒》都不停重複的母題,在大美國主義《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2014)、冷到靠北《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 2004)和鑽油工萬歲《世界末日》(Armageddon, 1998)等等都可以看到。

Walter White 在此成功拉扯觀眾的心,是因為他演出了許多家庭最醜惡的一面:久病床前無良妻的恐懼,怕自己病逝後積欠的房貸、醫療拖垮妻兒,美國中產家庭的經濟壓力,還有最重要的是普羅大眾步入中年後的無力。面對著死亡的壓力,錢成為鞭策他走上不歸路的最主要動力,夾雜著他對於家庭難以割捨的感情和親情的力量等等,一方面打動普世人的心,也讓美國觀眾開始思考劇中呈現的道德難題。我之所以覺得前兩季縱使步調稍慢、過多未解的伏筆,但製作群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來陳述Walter White面臨的種種矛盾,舉個例子來說:在第二季第十一集裡面,他妻子Skyler的公司老闆被發現做假帳和逃漏稅(不太確定是哪一個),老闆轉而向她懇求不要舉發他,因為他「雖然知道這是錯誤的,但為了許多員工的家庭和生計,他不得不選擇做假帳來保全公司」,藉由將公司老闆的處境暴露出來,當觀眾看出這與Walter White的相似程度後,再看Skyler的反應就能略知一二劇情走向了。

現在的問題點是如果親情的牽絆如此巨大,那又是什麼在另一端拉扯Walter,最後竟然贏過親情,讓他走上製毒?

螢幕快照 2015-12-19 上午11.03.30

螢幕快照 2015-12-19 上午10.12.35  

其實各位如果仔細回想第一季的前三集就能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了。什麼是Breaking Bad?這個英文片語相當於台語的「走針」,意思就是ㄎㄧㄤ掉了走上歪路。大家慢慢就能很清楚地看到Walter的人生縮影:他絕頂聰明,高學歷,卻屈就於在高中教化學(而且學生上課都一臉死樣子),教職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夠負擔房貸等,還有個腦麻的兒子,接著老婆竟然又意外懷孕,最後,他不抽煙卻得了肺癌。人到中年,人生差不多定型了,看著自己莫名其妙,辛苦卻了無報酬的半輩子,「老天為什麼這樣對我!我錯了嗎!」任何一個覺得自己都一直當個好寶寶的人都會憤怒吧。

我並不是要替Walter說憤怒之餘來當毒梟是件很棒的事(如果你是毒梟而且覺得很棒,請速播勒戒專線),但從「中年危機」或者「半百不得志」的角度來重新看待一些電影或許能夠得到更多啟發。先提個大家覺得比較陌生的話題:《鋼鐵人》(Iron Man) 第一集在2008年上映之後開啟了漫威對於英雄系列電影的栽培,陸陸續續又有更多漫威家族的英雄電影上映,我想有在看超粒方頻道的影迷都不陌生,個人覺得《鋼鐵人》頗有意思的一點是在電影中將他的危機–胸前的電磁心臟滲出放射性毒素,慢慢殺死他一事–強化了,後來的英雄電影多多少少都會強化個人的生涯危機。漫威塑造了英雄,卻又讓英雄看起來與凡人無異,其實道理和利用中年危機來讓觀眾感同身受的心態差不多。

現在請你將注意力從英雄電影和鋼鐵人轉回凡人身上。中年危機的另一個經典例子我想舉《007:空降危機》(Skyfall, 2012 以下簡稱《空》)。關於007這個不死特務的精彩歷史我不贅述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皮爾斯布洛斯南換到現今的丹尼爾克雷格,不只臉孔不同,連劇本呈現的風格都不同了。《空》上映的時間點是詹姆士・龐德五十週年,選在這個時候揭露龐德的紳士理所當然,但更多的其實是他個人陰沈黑暗的另一面:他對MI6奉獻了半輩子卻差點不得好死,電影一開始便是他被自己人一槍從橋上擊中後墜落(skyfall),其實也象徵他內心對於人生離散、無法善終和懸疑未解的孤寂感;M的死亡更帶有一個間諜世代的結束。我其實很樂見電影公司願意讓龐德卸下優雅的不死形象,讓觀眾一睹他破碎、失敗的一面。

再過一兩天我為交大外文公演《緣來愛上你》所撰寫的文本角色分析就會正式發佈在該劇官網,裡面也會提到關於中年危機的心理層面,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和本篇文章一起閱讀。另外,如果各位有更多中年危機的電影心得也歡迎留言在下面或facebook粉專一起討論喔!

留盞燈給守夜人,電影午夜時分準時開播。

arrow
arrow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