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3551096/?ref_=nv_sr_1

我想先指出為什麼《菜鳥新移民》(又譯《初來乍到》)和之前我寫過的電影電視劇都不一樣:同樣身為小說或書本改編,這齣電視劇其實根自於台裔美國人Eddie Huang(黃頤銘*1)的書《初來乍到:回憶錄》(Fresh Off the Boat: A Memoir),主要描述九零年代黃家移民到美國打拚生活的故事和他個人的成長回憶、掙扎等等。我今年在交大修的一門專選「亞美飲食文化」(Asian American Food Studies) 選了這本書當課程討論,當然啦,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滿特別的切入點,畢竟一般大眾接觸到《初》書時大多以國籍認同、少數族群、種族優越和華僑意識等等來陳述自己的觀點,我倒還沒聽過有哪篇文章或者影片在討論此書或影集所出現的食物。的確,「亞美飲食文化」(以下簡稱亞美)這堂課所要認識的當然不只是做菜傳統或者烹調方式(這可能在高雄餐旅學校比較有可能會出現吧,課程大綱上並沒有說我們需要自備炒菜鍋和圍裙哈哈),而是要配合移民歷史和許多社會學會出現的「遷徙」(diaspora*2)、「模範少數」(model minority)等等術語來解釋文本現象,我不知道開這堂課的馮教授會不會在明年度再度開課,這門課是第一次在交大開設,所以學弟妹們能不能上到,就有賴我這無賴學姊的評語*3啦。

這篇文章會討論得比標題還要更廣泛,除了Eddie Huang的書和衍生影集,還有亞美的一些心得,我也想預告一下我在粉專說過的年度小論文加碼大放送,我是說這堂課要求寫的小論文。三句不離老本行,我的亞美小論文也會是電影。


I. 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影集《菜鳥新移民》「一點都不OK」?

(本影集下面簡稱FOB,這個縮寫已經變成一個詞了–就像scuba、radar一樣,當名詞用,fobbish 是形容詞,都用來形容鄉巴佬或者鄉巴佬的蠢蛋行為,這兩個字在美國要小心用,因為歧視意味就和「老黑鬼」niggar、「小縫縫」chink一樣重)

就在這週,教授在課堂上播了兩集的FOB(第一季第一、第十三集),然後播完之後問我們覺得如何?

這是在我們(理當)讀完了整本《初》後課堂的事情,我自己在事前沒有看過相關的影評,所以我覺得我還算中肯。是這樣的,每次到了改編文學的電影就會出現兩極化的反應,我想各位讀者應該都很清楚了,但這次的議題在我看來牽扯到的族群更廣泛,有別於我(很想討論的)《分歧者系列》、《飢餓遊戲系列》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的)《反烏托邦系列》等青少年小說,從網路上的亞裔族群討論影片可以略知一二。我聽到的各方面評論,美籍亞裔大多給了FOB這部影集負評,但看看IMDb和爛番茄網站上的級分–前者給了8.1/10,後者給了90%以上的分數,我剛剛確認時還真的嚇了一大跳,一部亞裔主演的電影竟然能夠刷到這麼高的分數還真是罕見(相信我,當年很紅的黑人喜劇影集《天才老爹》也沒這麼高分)。

雖然不清楚在這兩大網站上給分的族群分佈為何,但可以說普遍大眾喜愛這部影集,究竟是為什麼在亞裔和大眾之間有條差異線?

我自己後來正在把第一季影集全部慢慢追完,老實說,在課堂上看的那兩集並沒有讓我很想看完整季;有些劇情我一看簡直難以忍受,但有些我就覺得還過得去。

第十三集裡面Eddie的媽媽怕小孩忘了傳統而換上「傳統旗袍」和梳了「雙髻頭」那是我目前覺得最不OK的部份,就像戲裡的Eddie說過的:「媽妳幹嘛穿上街頭霸王春麗的衣服啊?」

yeah I get their point,「拍亞裔的戲?如果有哪個瘋子老媽發瘋要大家『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那我們就讓她穿上春麗的衣服吧!」我看到那個雙髻頭時整個徹・底・不・高・興。這部影集是想表達什麼?

如果製作單位是想要陳述九零年代出生的亞裔移民都曾經歷過的認同問題和家庭狀況,那我真的在這部影集裡無法看得出來,因為在書中許多真正影響Eddie成長的人生經驗,例如:他在學校被同學侮辱「小縫縫」然後揍扁同學,被關禁閉時尿褲子、老爸送他鱷魚皮帶來對付小混混和老媽、和誰性啟蒙等等,這些竟然在影集中都被刪去。是的,Eddie老媽在書裡的確呈現出對錢斤斤計較、兇悍還有堅持(她心目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等形象,但在螢光幕上,由於刪去許多層次鋪敘,Constance Wu(就是飾演老媽啦)充其量就看起來是個美國人心目中最看不起又贏不過的虎媽:到處罵人、讓人感到難堪、什麼事情都爭第一、勢力、愛錢,還有穿上春麗旗袍(god, 春麗穿的是功夫裝吧?)。當Eddie Huang的口白配著演員Constance Wu的表演說出:「我們不說出愛,我們只是用行動展現。」時,我真心覺得那還真是替全天下的亞裔族群立了最佳刻板印象啊。

什麼事情都爭第一沒什麼不好,重點是你怎麼呈現。我個人不喜歡虎媽,但當我在看《初》時,順著Eddie的敘述和時空背景,我確實能理解她媽媽不服輸的個性。

有社群媒體曾經提過這部戲的確讓許多亞裔臉孔的演員有機會浮上螢幕,對此我並不認同。依我看來,所有在劇中出現的演員都是美國人,只不過恰好生著一張亞裔臉孔,老天爺!還不全都是台灣人,而是韓國人!

教授提醒我們可以拿此劇來和(前面提過的)《天才老爹》(The Cosby Show, 1984-1992)相比。《天才老爹》完全是黑人族群的影集,但你會意識到這是從非洲的哪裡來的黑人*4嗎?不會。演員本身就是美籍非裔。是的,FOB的確就是在講移民成長故事,那製片們,既然你們希望觀眾看得出族群,為何還要讓美國演員裝出一副亂七八糟的亞洲行為?注意,是「亞洲行為」,而不是「台灣行為」,感謝你們錄用韓國演員來演台灣人,喔不是,是韓裔美籍演員。我注意到一堆根本不是台灣腔的英語,那根本可笑至極。

回到改編這回事,當然,不在其位不謀其職,我不是製片和投資者,也沒什麼資格去評論他們為了迎合美國人想看少數族群、彰顯自己多元社會的心而做出此片的動機,但我漸漸瞭解到,有時改編的確會屈服於社會口味和金錢,大眾意識觀念需要時間來培養和改變:美國人花了多久的時間才接受大聯盟有黑人棒球員?又花了多久才將《移民驅逐法案》?

改編,真的不簡單。有時商業模式會勝過一切,我懂。

II. 小籠包*5

如果前途遠大的各位以後移居到美國後,拜託寫食物時不要再寫小籠包了,來碗肉丸吧。

鼎泰豐是作為這本書被選進亞美的原因。在進入我把小籠包挑出來寫進本文章之前,我想說的是我真心覺得鼎泰豐並沒有很好吃(不過服務一百分)。上了這堂課後假借各式各樣的名義到處吃點心,港式、台式都有,我的心得?點x樓的小籠包勝出 💯。OK 廣告文結束。

在Haiming Liu撰寫的From Canton Restaurant to Panda Express: A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這本書第九章Din Tai Fung As a Global Dumpling House中簡介了小籠包的發源地–上海,因為1949年國民黨遷移來台,所有將領都聚在台北衡陽街上,上海菜才被發揚光大(謝啦,國民黨),小籠包就是一到上海菜。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沒有;今日的鼎泰豐也不是上海國民黨某個廚師或將領開的,而是一對夫妻–丈夫江西人,太太客家人–開的。這樣說來,Eddie Huang所朝思暮想,他自認覺得最正統、最台灣的小籠包到頭來也不是他所想的「台灣血統菜」。那我們到底在吃什麼騙誰?

飲食就是這麼有趣,不管今天是誰告訴你這道菜代表了某某地區,其實都只能算是印象和回憶的實體而已。發明菜餚的人很少是有名的人,而幾百幾千年前的無名氏很早就死了,我們自然也無從得知他們對菜餚的看法,所有的菜就像是文學和畫作的評論一樣,是再現,也是重製。另一個說法是「正統性」,誰的正統?鼎泰豐作為台灣菜的精髓,是正統嗎?你可以說將豬肉和菜包進麵團後,進竹籠炊熟是上海的烹調作法,所以鼎泰豐就底不能是台灣之光,但你也可以說是台灣人的生意頭腦(or whatever the laurels you'd like to put on us)將這種無名點心發揚光大,所以yes 是台灣之光。正統,也沒有一定。

你看吧,連小籠包的吃法都有得爭了!我自己去鼎泰豐時桌上可沒有那張叫你戳個洞的吃法教學,我都餓壞了,當然是嘴巴一張就丟了一顆進去啊

另一件事情是,鼎泰豐有沒有可能代表了一張90年代移民美國台灣人的臉孔?

這是我在每週的心得作業裡提出來的。我的意思是到底鼎泰豐是因為有名氣才代表了移民(如Eddie)心目中的台灣正統菜?可是鼎泰豐也是在2009年才獲得米其林一顆星,雖說鼎泰豐一直以來都在饕客間頗有名氣,但時間上說過不去啊。我的看法是鼎泰豐承襲了1949年國民黨來台後黨國偏好帶給大眾的形象:黨國元老愛吃的,大陸來的,老師傅做的(其實不是you know that),開在台北的,衡陽街的,Eddie Huang的父親Louis Huang恐怕也是生長在一黨制國的年代,帶著這個印象他告訴他的Eddie:「兒子,要吃,就吃鼎泰豐。」然後我們看到鼎泰豐就冒出來了,也有了上面的影片。

你覺得呢?

對了,如果有人喜歡小籠包的貼圖,可以到這個網站(點我)去下載,太可愛了

III. 年終小論文電影加碼放送

[年終小論文電影加碼大放送]每次到了年終,就有一堆人要糾結。身為電影館長的我,糾結的不是錢,是沒有小論文可以生出來 󾌴十二月和一月各有一篇,要寫莎翁悲劇還要寫印度法國料理,悲憤之餘,只好怒看一波《腥紅山莊》來洩憤,沒想到希抖森太帥、蜜雅...

守夜人看電影 The Night Guardian Cinemax Post 貼上了 2015年12月12日

 

yeah.

反正實情就是我已經欠了一屁股的電影債還沒還,然後這學期又是公演又是合唱團還有建國、亞美的小論文要寫。I'm so screwed.

不過在此預告為了完成亞美的小論文,我的電影清單應該會多很多印度的電影,畢竟我想討論的是印度電影在好萊塢中的法國性(the Frenchness in Hollywood Indian movies),之前因緣際會已經看過了《大嬸妙廚》(Cooking With Stella, 2009 中文片名自譯)、《今日特餐》(Today's Special, 2009),應該還有一堆電影得看,不過能不能寫完還不知道,先讓我活過十二月再說,哈哈。

希望大家都看得很愉快!謝謝各位的支持。

留盞燈給守夜人,電影午夜時分準時開播。


 

[註解]

*1:事關個人的身份認同,他自己本人在向觀眾介紹自己時都會說自己是Eddie,「黃頤銘」較少出現,反倒是台媒中媒都以黃頤銘稱呼他。我個人覺得?拜託,叫他黃頤銘並不會讓他變成台灣人或者中國人,他說他自己是Eddie,他就是Eddie。

*2:大寫的D指稱猶太人的大逃亡,小寫開頭中文翻稱「離散」。

*3:我真心推薦學弟妹去選修這門課,如果你對社會學、文化和唸書有興趣的話,要不然每個禮拜要看的書會壓死你哦。

*4:事實上,已經沒有人在問美國黑人你從哪裡來,然後期待一個喀麥隆尼日南非的回答了。他們只會跟你講布魯克林曼哈頓阿卡薩斯等等,當你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時,相信我,it's not cool, it's not funny。

*5:通常翻譯成soup dumpling, steamed dumpling, 或者xiao lung bao。

arrow
arrow

    守夜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